国家战略 中国品牌——“一带一路”组合拳
发布时间:2016-01-04 15:31:54
来源:人民论坛网      2016年1月4日

当前,我国已进入工业化中期,制造业水平突飞猛进,越来越多的优秀企业走出国门,用优质的产品和服务换来国际社会的广泛点赞。2013年习总书记提出“一带一路”,这是中国实现由“制造大国”向“制造强国”迈进的顶层设计,将通过欧亚非沿线60多个国家的互联互通,拉动中亚、西亚等内陆“全球化洼地”国家发展,造福44亿人口,展现中国崛起的责任与担当。这一战略面向全球,高瞻远瞩,立足于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,描绘出国际社会共同奋斗、发展的新蓝图,构架起人类共融共享的新格局。


两年来,为推动中国制造的优质产品走出国门,更好地服务全人类,我国与“一带一路”沿线国家紧密合作,在交通基础建设、贸易与投资、能源与资源、金融安全、双边与区域合作等领域取得明显进展。2015年初,国家领导人多次为中国品牌站台,表示将创新对外投资合作方式,推动中国高铁、核电、航空、新能源等优势行业“走出去”,展现出国家推动中国制造“走出去”的坚定决心和战略自信,也为中国企业走出国门创造了前所未有的利好环境。


“一带一路”是世界跨度最长、最具发展潜力的经济走廊,人口占全球的63%,GDP规模占世界的29%,沿途新兴市场与发展中国家后发优势强劲,发展空间巨大。这些国家的发展需要能源,需要基础建设,需要技术、人才和资金,这为中国企业特别是作为制造业代表的光伏企业提供了广阔的空间。


作为全球化程度很高的行业,中国光伏从一出生就在国际舞台上与发达国家同台竞技,逐步发展成为我国为数不多的具有国际竞争力的产业。中国光伏的成长过程,就是中国企业走出国门的缩影,面向的市场既包括德国、美国、意大利、西班牙等西方国家,也包括“一带一路”沿线上相对落后的国家。英利的光伏产品和服务已经覆盖了全球70多个国家和地区,延伸到“一带一路”沿线的斯里兰卡、埃及、摩洛哥、阿尔及利亚、巴基斯坦等十几个国家。


创新是推动品牌走出去的关键因素,要走出国门就要坚持在模式、理念和思路上不断创新。2015年初,英利1兆瓦太阳能光伏电池板搭乘国际铁路货运班列,从河南郑州出发驶往德国汉堡,成为中国首趟光伏货运班列,打破了以往的光伏货运模式。过去,中国光伏产品主要通过海运方式运抵欧洲,通常需要35天左右,而通过中欧班列仅需15天。同年7月,经科学技术部国际合作司批准,英利承办“光伏技术与应用国际培训班”,向来自亚洲和非洲的发展中国家200多名学员传授光伏产业全产业链的先进适用技术,培养发展中国家新能源与可再生能源技术人才,促其提高科研能力和加快产业技术进步。除此之外,英利还为非洲20个足球希望中心提供太阳能独立照明系统,推普新能源应用和节能环保理念,同时使弱势群体公共卫生和教育问题得到全方位改善。


“一带一路”战略提出前,英利与其他走出国门的企业一样,一直是在单打独斗,虽然取得了一些成绩,但也在一定程度上制约了企业国际化发展的步伐。如今,在“一带一路”战略推动下,每一个走出国门的企业都是中国品牌的形象代言人,只有将国家战略与中国品牌“走出去”深度融合,统筹规划协调战略性资源,打出“一带一路”组合拳,才能让中国企业的国际化走得更稳,塑造出更加优秀的中国品牌形象。高铁、核电、光伏等都是我国的优势品牌,实现互联互通,让优势企业抱团出海,才能使产业链上下游企业一起走出去,实现效益最大化。举例来讲,绿色发展是“一带一路”的一个主题,将光伏等新能源行业与高铁、核电站等基础设施建设深度融合,在核电站、高铁沿线两侧建设光伏电站,既保护了自然资源、环境,又调整了当地能源结构,必将构建出中国品牌融合输出的示范模板。


阳光无国界,老天把阳光赐予人类,我们有责任与义务把它转化为能源,造福全人类。相信,在“一带一路”战略的引领和支持下,中国光伏一定能为全世界能源革命和节能减排做出新的更大贡献,一定能为实现中国梦与世界梦的有机结合做出更大贡献!
(作者:赵泽林 英利光伏电力(国际)集团董事长)